您在学生时代最喜欢什么运动?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想知道:
“你开玩笑呢,初中体育课的班主任姓氏跟班主任一样,体育项目就像女生的手!”“看得见摸不着!”
不过,大家在说这些的时候,肯定忘记了一项日常的体育活动,那就是: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
对于很多人来说,广播体操的标准音乐《时代在召唤》是你一生中听到的第一首中国拉布歌。
但很多人肯定不知道,这项运动在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初期挽救了我国人民最严重的健康问题!并且延长了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30多年!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能够摆脱“东亚病夫”称号,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广播体操!
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广播体操的历史,广播体操起源于德国,后来流行于美国,再传到日本。
19 世纪欧洲的体操
当时日本正处于战争之中,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他们迅速对广播体操进行了改进,并创造了自己的体操:辣椒体操(岛国人民对辣椒的嗜好十分浓厚……)
很快,辣椒就传遍了日本的各个角落。
1942 年在印度尼西亚作战的日军
日本全国人民都很喜欢,就连电车靠站的那几分钟,大家也会跟着广播在站台和车厢里做运动!
洗脑程度之快,安利听完会沉默,微商看完会哭泣……
日本火车站护送
当时中国正饱受战乱和饥荒之苦。据1999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大灾荒录》一书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人均寿命仅为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
当时中国不仅内部混乱,而且在国际上也很丢脸。
为响应国际号召,中国政府派出140人的代表团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并宣布了近30个比赛项目。然而:
最终,只有一名撑杆跳运动员进入半决赛。
“东亚病夫”四个字,当时久久萦绕在整个柏林体育场!
1936 年柏林奥运会纪念明信片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的健康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那时,“体育锻炼”二字对于国人来说十分陌生,对他们来说,只要吃饱穿暖就是健康!
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很低下,甚至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一个简单的体能测试就能把一大批热血青年挡在门外!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毛主席当时发出了命令:
是时候讨论体育了。体育是六亿人民关心的大事!
这个命令下达后不久,中华体育联合会就收到了一份手写报告,而这份手写报告的内容是:建议新中国创建一套全民健身操!
提交这份报告的人名叫杨烈,是一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女孩。
她的提议和体育联合会不谋而合,于是就被请到总部商讨具体事宜,这个蘑菇头的日本女孩带来的,正是当时在日本盛行的辣椒运动。
在体协领导面前表演完辣椒操后,大家都表示同意,并开始改进辣椒操!
日本“辣椒运动”图解
很快,他们又成功地对辣椒体操进行了改进,并加入了音乐,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广播体操。
这时候他们又遇到一个问题:怎么推广?
在当时的中国,大多数人还不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做这套功法呢?
恰逢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家便立即发出鼓励函:好好锻炼身体,成为国家抗美援朝最强的后勤兵!
当时体育发展的标志是广播体操
1951年12月1日,第一套广播体操在全国广播电台正式播出。
由于这种一边听音乐一边锻炼的形式在以前是没有的,广播体操一推出就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当时的爱国情绪。在当时人们的心中:
不做运动就不爱国。
操场上,人们在做广播操
虽然最初人们做健身操或许是出于爱国,或许是迫不得已,但当人们逐渐接触到健身操之后,却突然发现,它原来充满了乐趣!
毕竟在那个文化娱乐活动很少的年代,健身操的出现无疑丰富了生活。
渐渐地,人们开始把健身当成一种爱好,一股前所未有的健身热潮席卷全国。
很快,日本作为广播体操强国的旗帜就被我国接过了。
那些蓝眼睛的外国朋友看到我国全民炼功的情景,都惊呆了。随着广播功法越来越流行:
到1980年,我国人均寿命已由不到35岁上升到67岁!
总计额外寿命超过30年!
虽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因素,但是广播体操对于让人们意识到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仅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一些人的人生轨迹也因为广播体操而改变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长桥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他因为身姿标准、优美,被选为学校的队长,还被拍成新闻纪录片,这在当时是相当罕见的。
正是这样的接触,让他的运动天赋得以展现。后来,他被什刹海体校的老师选中,开始学习武术。
这名小学生的名字叫:李连杰
改革开放后,广播体操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改革开放时期,外来体育项目迅速进入国人的视野,然而,通过广播体操开始认识体育锻炼的国人,很快就抛弃了广播体操。
就拿当时的年轻人来说吧,宁愿躲在厕所里吸甲烷,也不愿做广播体操。
只是因为他不想在隔壁工厂的漂亮女孩面前毁掉自己disco舞王的形象!
最终,在199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停止了广播体操的播出。
这项改变了我国人民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全民体育意识的运动项目终于落下了帷幕。
广播体操走过许多年,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健身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集体的审美和政治需要。然而,在几代人的心中,它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永远镌刻在记忆的长河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lzp.cn/html/tiyuwenda/4748.html